今天傍晚去國二忠戶內時,注意到牆邊有一隻小鳥躺在巧拼上不怎麼動,一旁的同學告訴我:牠好像很冷,一直在發抖。於是在吃飯前,再去看了看牠,想說會冷的話,那就用手套幫牠圍起來好了,或許有擋風兼保暖的作用吧,至少看起來也像個小鳥巢,而後同學也幫牠加了個小屋頂,我們就急急忙忙趕去餐廳了。
直到晚自習結束,大家再去看牠,才有人發現那隻小鳥好像已經死了。有些同學默默地,將所做的善行一起送祝福給牠,也有的看著牠的屍體,為牠皈依。而我便跟當初發現牠並把牠帶回來的同學,一起將牠捧到宿舍後面安葬。
那時才得知,原來那是下午第八節課,班上到宗仰樓習勞時,同學們在蒲葵大道上看到小鳥掉在草地上,很像是受傷了,便把牠帶回戶內安置。
我事後想想牠的死,會不會是自己那時沒有將墊子多墊高些,是不是地面的寒氣還是傳過薄薄的那一片小巧拼,而將那隻小鳥給凍死了?當時趕去餐廳時,曾有想到,但因為餐前引導的時間已經快到的緣故,也沒有發心再回宿舍做這件事…又或是當時牠們比起保暖,更需要的可能是食物,所以最後反倒是因為沒東西吃而餓死的呢?想到這裡,覺得在這過程中自己也負有一份責任、不夠關顧到牠的狀況,因而內心還是略感愧疚,不過想想那隻小鳥最後能這樣靜靜地往生,覺得就緣起來看,應該比較有可能往生善趣吧?
將小鳥入土時,我們跟牠說:希望牠下輩子也能當人,將來一起當同學。
從整個過程中,我觀察同學們的反應。有的只是來看看、湊個熱鬧,但還是有同學為牠迴向、為牠皈依;也有同學雖然沒說什麼,也沒做什麼,但在親眼見識到一個生命的死狀之時,也是陷入了沉悶而凝重的氛圍;以及當初發現並帶回牠的同學,很負責又認真地考慮將牠埋葬,還向老師詢問該埋哪裡好、要怎麼挖洞埋葬牠等等來看,這個年紀的同學,大多比較調皮,且又比較有自己的主見,但在面對這樣一個小生命時,卻又能生起對牠的愛護和關注,這樣美麗的善念、善意,而這些觀念、這些想法,是何時被建立的?又是如何在他們的心中開始萌發、生起的?乃至到現在,顯現於外?是宿世的善根嗎?這整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?想到都讓人覺得奇妙。
想想自己小時候,好像並沒有埋葬小動物的經驗。小小年紀,就能有此因緣,認識到生命的死亡,開始正視到死亡這個沉重的問題,雖然可能會有點悶悶的,可能會不太舒服,可能會不太敢去面對,但已經開始接觸到這個問題了,就像當年的希達多太子一樣。由此因緣,我覺得這對園區的孩子們來說,真的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!
非常讚嘆在這過程中,開始關注生命、看見死亡、及對死亡生起感覺,乃至開始思惟死亡、正視生死的同學們!
作者:福中老師 江慶澤
依婷
園區善妙的環境培育孩子清淨慈愛的心靈特質,看到學生自己能發心守護小動物就很感動,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在那裡面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