艱澀的高二數學,同學們卻討論得沸沸揚揚,這種場景一般難得一見。
  不可思議的是,這是一群原本對數學沒興趣、沒自信、低成就的 C 組學生,而激發他們學習動力的,正是施瀞雅老師。
  一年前施老師接這班的數學課,那時的狀況和現在,可是天壤之別。上課的時候,老師在上面講,學生在底下不是睡覺,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,考試就隨便考。施老師很無奈,覺得好像在帶幼稚園,幾次之後,就開始想一些規矩,要求她們坐好,上課不要講話。當有學生反覆的問問題時,她會覺得很不耐煩,心裡嘀咕:「我剛才已經講過了,誰教你不專心聽。」
  有一段時間,施老師上課之前,都會看法師的一篇開示「歡喜當個好老師」。 因為她覺得上課上得不太開心,很希望當一個快樂的老師,學生上課也很歡喜。
  施老師在一次專業研習中,重新做了學生,而領悟到改變的起點是老師自己。因為看研習的教學錄影帶,為了學會,她反覆看了很多遍,更何況學生第一次學習,沒有那麼容易學會。
  她也發現老師當久了,教材內容很嫻熟,就會覺得自己沒問題。實際上是自己教得不夠好,如果教得很有趣又簡單,為什麼學生會不要聽?想通了之後,那個思考角度就完全轉換,要改變的是自己。那一段時間,她放慢了教學的速度,而且對同一個問題,可以耐心地反覆講很多遍。
  怎樣才能解除 C 組學生面對數學的恐懼呢?施老師不斷地想了又想,決定要讓她們有成功的經驗。

  有一次,施老師在段考前給學生一個小考,她們覺得考試範圍都沒準備好,小考根本就不會寫。於是她讓她們倆倆討論,之後,她觀察到學生已經卡在那裡,討論不下去的時候,就讓她們翻書。翻書又找不到答案的時候,就提議她們跨組交流。
  那次考試,她透由評量陪伴學生度過恐懼,同時也幫助她們建立基本的學習方法。下一步就是讓她們每天打開數學課本算數學,把基礎能力學起來。
  廖同學是一開始連打開課本的意願都沒有,在老師的鼓勵下,可以坐下來算數學。那時,她的作業簿每一題都錯,可是老師在旁邊寫:好棒!成績是 A+。廖同學珍藏著這份作業簿,她覺得比考一百多分的國文考卷,還要有成就感。她自覺是一個很怕失敗的人,可是老師沒有否定她,知道她在裡面有努力過。
  接著,施老師鼓勵同學分組討論,協同作戰。還讓同學上台講課,因為老師在講的時候,同學都聽得很有道理,但不會動腦筋,而同學在講的時候漏洞百出,她聽得怪怪的,就會提問,她們學習的動力逐漸加溫。
  段考即將來臨,全班決定要向數學挑戰。那時候每個人都熱血澎湃,連寒流來襲的晚上都還在努力算數學。施老師也不斷的鼓勵,相信大家都可以。
  這次,每個人都超越了極限,C 組居然每個人都考 70 分以上。原本徹底放棄數學的呂同學,拿著高分的考卷,說這是上高中以來,第一次數學及格,這張考卷讓爸爸媽媽很高興,老師也很高興,自己也很高興。
  施老師深信賞識孩子是振奮她們內心深處的力量。期末她決定來個頒獎典禮,大大地表揚每個人的優點。整個奬頒完之後,大家臉部表情都不一樣了,隔天學生也送老師一張「有耐心教師奬」,得主施瀞雅老師,還送「好棒棒」百香果一個,學生說:「老師您非常的有耐心,雖然在教我們時,像這百香果一樣很辛酸,但吃下去,却會有無窮的回甘。」
  施老師一開始也很想幫助學生,但是她就像站在二樓,學生站在一樓,她在上面說:「快點上來呀!快點!我就在這裡,一樓而已,沒有很高,趕快上來,快一點!」她要學生上來,自己完全沒有想要動的意思。後來察覺到她們的難點,所以就願意走下樓梯,去牽她們上來,然後跟她們說:「只要踏一步就好了。」 踏一步是要給她一種信心:妳一定可以走上二樓!老師會陪著你們。

文宣採訪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