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誌盈老師的背書課,最近一改過去的教學方式,帶全班齊讀論語前,都會先講一則故事或公案,並引用論語裡的一則經文,以喻顯理,讓孩子透由實例,了解智者的智慧,孩子的學習動力明顯提升。
有次蘇老師講了一個有關金錢心理學的實驗:「在賣場上提供瑞士蓮松露巧克力(每個80元)和一般巧克力(每個10元) ,大大標示『巧克力,一人現買一個。』客人走進攤位,看見標價瑞士蓮巧克力一個40元和一般巧克力一個5元,兩樣都打對折,你會買哪一個呢?結果大家都會買瑞士蓮巧克力,因為可以馬上省40元,大家會做出理性的行動;然後再把兩樣巧克力都再各減價5元,瑞士蓮巧克力變成35元一個,而一般巧克力0元,免費,你又會買哪一個呢?結果大部分人選擇一般巧克力,因為免費的誘因,太過迷人,雖然買瑞士蓮巧克力可省掉45元,但是免費的,不拿白不拿的心態,會使你選擇一般巧克力。會失去原本較理性的行為。」
他問孩子:「為什麼會這樣?原因是什麼?」孩子回答:「貪小便宜。」
「對了,這就是『欲令智迷』的心理狀態,很多外面的大賣場都是基於了解人們的這種心理,推出很多的減價促銷活動,讓你不自覺的,貪便宜買了一堆用不到的東西,很多百貨促銷活動就是最好的例子。」
蘇老師問孩子:「有沒有什麼方法,可以改善這種愛貪小便宜的毛病呢?」可能要先看到自己是愛貪小便宜的問題,再想想2600年前,孔子講過的話:「公冶長第五,子曰:「吾未見剛者。」或對曰:「申棖。」子曰:「棖也慾,焉得剛?」
申棖是孔子的弟子,魯國人,外表上看起來他是很剛強不屈的,但孔子說:「一個私慾強的人,不算是剛強不屈的人。」因為他可能因為私慾,碰到境界時,就改變他原來內心中正確的目標和宗旨,因為有他很想要的東西,常常就會失去理智的判斷,做出非理智的行為。在我們的生活中,是否常常有這種情況呢?例如: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,就和老師吵,嗆老師呢?結果最後自己什麼都沒要到,又讓老師生氣,不喜歡你。所以可以常常去思惟觀察自己的心態和論語裡面孔子講『無欲則剛』的內涵是很重要的。
作者:文宣採訪整理
AffiliateLabz
Great content! Super high-quality! Keep it up! 🙂
su .T
效學聖賢無上智慧,你我一起努力,we have nice and very happy life together !